
10月23日股票查询网,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公布湖南省集采药品“三进”供应清单的通知》,宣布823个品种、3155个品规将纳入首批定点药店供应清单。
目前国家10批集采下来,纳入品种总数不过400多个。湖南此次可能是囊括了国家集采、地方集采,以及企业自主报名品种,统统要求“三进”。
2024年5月,国家医保局明确集采药品“进基层医疗机构、进民营医疗机构、进零售药店”的大方向后,到今天至少有22个省份启动了“三进”。湖南、江西等进度较快的省份已经进入首批药品清单公布的实质性执行阶段。
综合各地医保局的信息,江西“三进”清单已纳入670个品种,1974个品规;安徽、甘肃品规数量分别达到1628个、2000个。
药赋能CEO邵清告诉健识局,门店的经营面积有限,引入这些集采中选产品,势必会减少其他药品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影响药店利润。
邵清评论称:“这对药店来说又是一个大考验。”

医药圈不成文的惯例是,集采未中标的产品在医院内很难继续销售,一般都会转而寻求零售渠道,发力院外。
尤其是那些原本市占率高、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外资原研药,在零售渠道一样可以医保报销,又维持了较高的价格,给药店带来的利润也高,药店比较有动力推广。
以第一批集采品种“瑞舒伐他汀钙”为例,原研厂家阿斯利康在多轮集采中均落选,但在药店的销售不降反增。2021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钙在药店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大增近七成。还有去年支原体肺炎爆发时,新闻上刷屏的辉瑞进口阿奇霉素,在不少医院开不出来的情况下,却在药店被高价抢购一空。

随着集采药品“三进”政策的落地,这样“绕过集采”的办法可能就行不通了。
各省实施“三进”的思路基本一致,以心脑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慢性病用药为核心,要求零售药店配备不少于50种集采药品。在价格上鼓励“零差价”或“微利”销售,比如江苏、兰州等地坚持“零差价”销售集采药品;而浙江、湖南、江西、陕西等地则允许药店以15%的比例合理加价销售。
浙江还在通知中明确,要求线上平台销售价格与线下一致。
为了更好的推广集采药,各地还对药店“怎么卖药”做了详细规定,通过各种办法鼓励药店卖集采药,如要求设置专区专柜、明码标价。
浙江推行“四统一”,要求设置销售专柜、采用双标签公示价格(中选价和销售价)、统一价格承诺、公布咨询投诉电话。广东还给出了一定的激励政策,规范执行相关政策要求的,可授予“集采便民药店”标识。

“三进”虽然不能限制消费者的购药选择权,但药店里设专柜、标低价的形式,或许能打动一大批消费者。
业内人士认为,“三进”政策给了集采药直接打入零售药店渠道的官方通道。中标企业利用集采形成的价格认知和官方背书,可能扩大在零售市场的份额和品牌曝光度,将院内优势延伸到院外。
但对零售药店和没进集采的药企来说,大量集采药的到来并不算好事。

去年以来,零售药店刚经历完一轮收缩,各大连锁药房的关店潮刚刚结束。今年国庆假期前后,国家医保局又对药店多点发力,先后针对回流药、医保内外阴阳价格、线上线下价格差异等药店长期存在的问题下手,短期内造成药店的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剧。
集采“三进”的落地,可能会直接导致药店在这些品种上的毛利率被显著压缩,对药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部分非集采品种赖以为生的“院外渠道”受冲击,销售也会大大下降。
邵清告诉健识局,现在药店面临一个选择,要么退出医保,减少监管要求;要么寻找医保产品的盈利方式,但这难度也很大。
在国家局的要求下,各地集采“三进”都在加速落地。10月14日,江西医保局发布通知,2024年8月启动三进工作以来,截至2025年9月30日,江西“三进”单位覆盖率达到73.6%,提前完成2025年覆盖率达70%的目标。与2024年底相比,“三进”品种在省招采平台的交易采购量增加258.37%,采购金额增加277.58%。
江西还提出,要进一步争取2026年底覆盖率达80%以上。湖南则直接要求,各地医保门诊统筹、门诊慢特病、“双通道”定点药店全面纳入。这样看来,零售药店的调整期还远未结束。

撰稿丨李傲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先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